“霾”中反思 应该走可再生能源发展之路 可再生能源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高铁穿梭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雾霾之中,车体被重度污染的空气渲染成黑褐色。在这个冬天一场跨年雾霾在中国多地持续,受雾霾影响面积已经占到我国国土面积的1/4,受影响人口高达6亿人。虽然目前我国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工业增加值增速同比回落,但工业结构趋重,工业能耗、用电量、高耗能产品产量均同比上升,这对单位GDP能耗降低形成“两面夹击”,非常不利。
近些年,雾霾成为人们在年末的一个不得不面对的“困局”。随着我国工业化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中的工商业对能源的消耗量越来越大,特别是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轿车已经成为很多家庭的标配,然而大量化石能源消耗使得城市面临的雾霾危机成为难以**之局,尽管****采取了很多措施来降低社会对化石能源的依赖,但是长期欠下的环境污染之债很难在短时期内弥补。
雾霾的危害不但加重了整个社会对环境污染的焦虑,同时也直接引发了呼吸道疾病的发生率,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心理造成了沉重的负担。当前为何对雾霾的防治收效甚微,呈现出难以抑制的态势?背后的原因是什么?首先,低端制造业的过度发展导致了污染物排放量成倍上升。资料表明,目前,全国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均在近两千万吨,而且污染物主要集中排放在东部、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其次,地方**在促进经济发展过程中,往往只追求经济效益,而将环境保护抛诸于脑后,特别是前些年粗放式的发展以**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这种发展模式的弊端目前已经显现;***,整个社会还没有形成较强的环境保护意识,特别是一些企业,因为环境污染的成本低,导致了这些企业随意向河流乃至公共空间排放污染物。总的来看,持续的雾霾天气和中国节能减排的严峻形势有着密切关系。
**雾霾之困是长期和艰巨的任务,不仅要提高整个社会加强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还要从市场方面提高污染成本,使不负责任的企业不敢再向公共环境中随意排放污染物。另外,有关研究表明,烧煤是雾霾的主要成因之一。所以如何改变以煤炭为主的能源供给方式,探究如何利用可再生能源,是从源头上治霾的重要方式。
治霾,没有一招制胜的办法,需要较长期和多方面的努力。对于雾霾治理,必须从国家层面尽快转变能源供给方式。那么在“十三五”期间对新能源的应用是否有成熟的框架了呢?1月5日,国家能源局组织召开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新闻发布会,发布《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及《可再生能源“十三五”规划》。
规划要求,到2020年把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50亿吨标准煤以内,全社会用电量6.8万亿到7.2万亿度左右。“十三五”能源消费总量年均增长2.5%左右,比“十二五”低1.1个百分点。此外,“十三五”时期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将提高到15%以上,天然气消费比重力争达到10%,煤炭消费比重降低到58%以下。
资料显示,中国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其中,水能可开发资源6亿千瓦左右;风能、太阳能可开发资源分别超过25亿、27亿千瓦,相当于18亿千瓦常规火电。如果全部有效开发这些清洁能源,将***改善中国能源结构。
“十二五”以来,中国在促进清洁能源大规模开发中取得了***的成效。目前,全国风电装机超过7500万千瓦,近三年年均新增1500万千瓦,总规模和每年的新增规模均居世界***;光伏发电装机超过1500万千瓦,2013年新增近1000万千瓦,是全球光伏发电装机增长**快的国家。《可再生能源“十三五”规划》的发布,将从更深层次改变经济发展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如果规划中的目标能够实现,那么到2020年中国东中部地区PM2.5污染可比2010年分别降低约一成二、二成八。从长远看,形成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电为中心的能源开发利用格局,将从根本上缓解中国大气污染问题。
随着人们对雾霾危害的认识,对控制雾霾污染的重视,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提高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等,雾霾会逐渐得到控制。有专家预计,总的来看,今后10年,中国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体上处于跨越峰值并进入下降通道的转折期,到“十三五”末期和“十四五”初中期,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的转折点可能***到来。
可再生能源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2008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约为28亿吨标煤,其中煤炭占70%以上。这种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特别是化石能源大量燃烧释放二氧化碳所引起的气候变化日趋明显,已成为全球**为关注的环境问题。我国人口众多,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阶段,能源消费增长很快,预计在今后20—30年内,能源消费总量将会增加近一倍。因此,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能源环境压力很大。加快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增加清洁能源供应、应对能源环境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可再生能源主要包括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具有资源潜力大、环境污染低、可永续利用的特点。我国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水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5.4亿千瓦,陆地风能资源潜力在3亿千瓦以上,海上风能资源也很丰富,大多数地区具备太阳能利用的良好条件,生物质能年可获得资源量约10亿吨标准煤。为了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2006年1月,我国施行了《可再生能源法》,明确了可再生能源的法律地位,把可再生能源作为能源发展的优先领域。2007年,发布了《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了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和保障措施。
在《可再生能源法》及其配套政策的推动下,我国可再生能源已步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到2008年底,全国水电装机总容量达到了1.72亿千瓦,年发电量5600多亿千瓦时,占全部发电量的16%。2008年新增风电装机容量超过600万千瓦,全国风电装机容量达到了1200多万千瓦。特别是在风电特许权项目建设的支持下,我国风电设备制造产业已形成规模,已有多家企业可以批量生产1.5兆瓦的风电机组,2兆瓦、3兆瓦机组也已开始生产。太阳能光伏电池生产能力***提高,2008年光伏电池产量达200多万千瓦,是世界***大光伏电池生产国。与此同时,太阳能晶体硅材料生产也取得明显进展,2008年产量达6000多吨,有效缓解了我国太阳能电池生产所需晶体硅材料短缺问题。太阳能热水器年生产能力达到了4000万平方米,全国累计太阳能热水器使用量超过1.25亿平方米,占世界太阳能热水器总使用量的60%以上。生物质能开发利用也有较大发展,户用沼气池达到了2800多万口,大中型沼气设施达到了8000多处,沼气年利用量达到了约120亿立方米。2008年的可再生能源利用量约为2.5亿吨标准煤,约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9%。
可再生能源清洁环境环保,可永续利用。从目前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能源环境问题来看,必须进一步加大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力度,不断提高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一是积极推进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转变水电建设的移民观念,转变过去“重工程、轻移民”的做法,按照“先移民、后工程”的要求,把水电开发与帮助移民脱贫致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认真按照流域规划积极推进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二是促进风电规模化发展,根据我国风能资源和电力市场分布的特点,在不断完善有关政策的同时,按照“建设大基地、融入大电网”的要求,加快甘肃、内蒙古、河北、江苏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努力实现2010年2000万千瓦、2020年1亿千瓦的目标;三是加强太阳能开发利用工作,在继续做好太阳能热利用工作的同时,尽快启动太阳能光伏发电市场,开展城市小型光伏发电和大型荒漠并网光伏电站建设,力争到2010年建成太阳能发电30万千瓦,为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发展创造必要的市场;四是促进生物质能开发利用,以改善农村用能条件、解决农村能源问题为重点,推动生物质颗粒、生物质气化和大型沼气工程建设,开展绿色能源示范县建设工作。
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必须转变观念,完善政策,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不断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市场竞争力,为实现可再生能源又好又快发展创造条件。